许蓉:用心声换来回声
1988年的9月,许蓉第一次走进南京市聋人学校,那年她18岁。那时的她,青春无畏,听说可以去康复班教听障孩子们说话,内心充满向往。从那年开始,她就和听障儿童、特需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经整整35年。
(资料图片)
成为第一批听障儿童康复教师
许蓉清晰记得,第一天上班时,她来到的是学前班。“刚进去的时候,教室里有7个很可爱的孩子,都是四五岁的样子。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个很漂亮的小女生,眼睛很闪亮。”等到许蓉走近她,小女孩试着张口说话。许蓉感到很震惊:“她的声音很哑,很直,不像是个小姑娘的声音,听上去很苍老,后来发现,其他小朋友也是这样。”
那一刻,许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一阵怜惜之情涌上心头。看着眼前一个个长得那么可爱的孩子们,她的内心更加笃定:我要教这些孩子说话。当时正是南京聋校开办江苏省第一个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之际,许蓉也成为了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第一批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从此,她的人生便和特殊教育融入在了一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听障儿童说话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不像现在技术这么好,我记得那时刚教他们说话的时候,感觉到很费劲,他们戴上助听器也听不清我的声音,所以基本就是靠喊,我要很大声地喊出来,口型要非常的夸张。工 作两年,我就有了慢性咽炎。”
忘不了18年前那个小男孩的眼神
许蓉至今依然记得18年前,她教过的一个来自盐城阜宁的小男孩。“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当时也就五岁这样,他一个人住校,家长希望等他康复后赶紧接回老家上小学。”有一次,许蓉帮他正“g”音,小男孩也很配合,但是那天正音正了很久,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行,就是正不出来,小男孩总是发成“d”音。“我用了压舌板,让他摸我的喉咙,看我的口型,结果都不行,最后实在没办法,我戴上一次性手指套去压他的舌根,结果他的牙齿一下子就咬住了我的手。”
那个瞬间,许蓉心里有点生气,又有点难过。她回过神来再看看那个小男孩,发现孩子也被吓住了,眼泪在眼眶里不断地打转。“当我看到他的表情和眼神,内心一下子就被触动了,我一把就抱住了他,他也立刻就哭了出来。”那一节课,许蓉心里满是心酸的感觉,“五岁大的孩子,原本应该在外面开心地做游戏,他们却要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枯燥的训练。”
小男孩那天的眼神,一直让许蓉无法忘却,也忘不了他的善良和懂事。“有一次,我蹲在教室里找书,他忽然就拿了把小椅子给我,拍拍我,让我坐。他的妈妈一个月来看他一次,会给他带些好吃的,他就把妈妈带来的糖果塞在口袋里,个训课上,在我毫无防备时一下子就塞到我嘴里。”许蓉说,这个小男孩对她的触动太大了,他的懂事成就了她在特教这条路上一直走到现在。
经她康复训练的百余名孩子进入普校
从18岁来到南京聋校,学校送许蓉先后到华师大参加培训、到南师大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班学习、到香港中文大学进修,再到后来上研究生课程班。学校着力培养她,也让许蓉感到肩上担子很重,肩负着特殊教育的使命。
“听障儿童康复是抢救性工程,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在2012年至2015年的4年时间里,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极重度听障儿童得到最及时的听力干预,许蓉不断与一家热心公益的公司积极沟通联系,为孩子们争取免费的人工耳蜗。“最后,这家公司为12名听障儿童捐赠了最新型号的进口人工耳蜗,每个要26万元。12个孩子都比较小,正是康复的最佳时机。”
30多年来,经许蓉康复训练进入普通学校的听障儿童有百余名。经她训练的听障儿童多次在省、市听障儿童演讲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外仙林分校、南京金陵中学等学校都有经她康复训练的听障学生,这些孩子已经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生活。
“不是我改变了孩子,是孩子们改变了我。”
南京是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2017年7月,许蓉走上了新的岗位——南京市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担任资源中心办公室主任,同时负责康复中心的教育教学工作。
“不是我改变了孩子,是孩子们改变了我。”这是许蓉常常说起的一句话。2023年的8月初,暑假期间的许蓉依然忙忙碌碌。“今天下午,我和一个大学生约了见面,做语言方面的康复训练,他刚刚植入人工耳蜗,需要经过听力训练才能获取听声的能力,我们要继续给他支持,让他在最短时间内将听到的声音和意义进行连接。”
在许蓉看来,这些孩子能坚持走到这里,付出了不知道比别人多了多少倍的辛苦。“面对他们,我的心里既感到欣慰,又有些酸楚和心疼。”许蓉坦言,对于特教老师,并不期望“桃李满天下”,看到孩子们经过不懈的努力,能慢慢融入到普通日常的生活中去,那就是她心中别人所享受不到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