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实时:刘备创业39年,为何不敢重用赵云?你看赵云的真实身份,便能知晓
对三国故事比较感兴趣的朋友一定对赵云这个人物特别的熟悉。尤其是他在《三国演义》当中他在长坂坡"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这一段更是让大家记忆犹新,赵云的武艺、忠义等气质都在这一段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无数读者崇拜。
【资料图】
如果深入的研究下赵云,可能会觉得他身上的神秘之处太多了。首先他的生卒年代就是个秘密,人们只知道他死于公元229年,却不知道他的出生年代。这导致,有不少人说"少年将军"赵子龙其实是个八十岁的老头儿,很多人想反对,却找不着合适的理由。因为史书当中对此并未记载。
而赵云最神秘之处还是他作为一个常胜将军,三国完人,却一生都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赵云是最早跟随刘备的一批人才,但是他一生却只做过一些小官,甚至连独当一面的大仗都没打过几次,更不要说像关羽那样独自对曹魏开战这样的崇高地位了。刘备创业39年,为何不敢重用赵云?看看赵云的真实身份就明白了。
赵云并不是一开始就加入了刘备阵营的。《三国志》对他的出身是这样写的:"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也就是说赵云一开始和刘备是同一级别的人物,他们都投奔了公孙瓒,在公孙瓒的手下做事。赵云本身是常山一带的望族,被老百姓举荐做了常山一带的首领,一开始在袁绍的手下做事,后来投奔了公孙瓒。
这么一个出身,隐藏着赵云后来难以被刘备重用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这么说赵云这样的出身隐藏着后来刘备不重用赵云的原因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刘备和公孙瓒是什么关系。他俩关系不一般,之所以刘备在"为贼所破"后就"往奔中郎将公孙瓒",是因为他与公孙瓒本来就是同门师兄弟。《三国志》载: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就像现在的"同学会"一样,那时的同学可是很重要的人际关系网。尤其是古人特别重视这种"同门之谊",所以刘备落难了第一个就想到了投靠自己的老同学。而作为老同学的公孙瓒对刘备的投靠也表示非常的欢迎,他一来就给他封了个官儿: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刘备刚刚去就被老同学安排了一个"别部司马"的官掌管军事,不久之后还让他做了平原令。这样的恩情对于刘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刘备作为一个没权没势的人,想要取天下,最大的资本就是仁义。而感恩则是作为一个仁义的人必备的素质。但是赵云投奔刘备的时机太不巧了,他正是在公孙瓒最为艰难的时刻投奔了刘备。
这当然不是因为赵云见异思迁,只是他看到了公孙瓒的才能有限,而刘备的潜力无穷罢了。但是这也就为他后来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埋下了祸根。因为刘备如果重用赵云,就会被许多人指着鼻子骂道:你还仁义呢?这不是挖同学的墙角吗?公孙瓒对你那么好,你却重用一个叛逃公孙瓒的人?
而且从赵云前期的行为我们大概也可以看出来,赵云其实谈不上对谁"忠心",他真正忠心的是他认为可以给天下人带来太平和安乐的人,如果他所追随的人不是这样的人,他就会领兵离他而去。这一点在袁绍和公孙瓒身上都发生过,刘备不可能不知道。他与关羽那种忠于刘备一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关羽的忠是没有限制条件的。《三国志》载: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关羽知道曹操对自己也好,乃至比刘备更好,但是他与刘备有"誓与共死"的约定,因此不管曹操怎么好,他都是不会叛变的。而赵云就不这样了。曾经刘备是很自信的,他相信自己有平定天下的才能,因此也相信赵云不会背叛自己。在刘备当了蜀汉皇帝之后,蜀国可以预见的前途越来越差,而魏国可以预见的前途越来越好,此时的刘备当然开始怀疑了。
"我也不是"命世之才",子龙会离我而去吗?"所以后面刘备对赵云都只做精神上的鼓励,却绝不给他大量的兵权--要是万一赵云带兵投靠曹操,他可不就玩完了?所以在赵云从191年加入刘备集团开始直至赵云在229年病逝的39年时间里,刘备都没有重用赵云,也没有把刘禅托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