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子女有没有幸存 ?孔融没有后代,那孔家是如何繁衍生息到现在有数百万子孙的?
看到这题目估计您会哂然一笑,这和我的爷爷五岁就被日本鬼子杀害了有啥区别?孔夫子的后代历朝都受统治者礼敬,绵延至今繁荣昌盛,怎么可能会绝后?
不过历史上孔融确实是被曹操诛了三族,那么问题就来了,孔融被杀了那怎么还有后代传承呢,难道孔融还有子孙逃过一劫?
(您的祖先和我的祖先有师生之谊,所以咱们有亲戚关系啊!小孔融,真有你的!)
(资料图片)
说到这个咱们先来介绍一下主角孔融。首先孔融同学是孔子子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世说新语》中就介绍了这么一则小故事:十岁的小孔融跟着老爹孔宙去洛阳拜访文坛、政坛的大佬李膺,结果小孔融大摇大摆对李府的门吏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一句话就镇住了门吏,乖乖的把他放了进去,李膺家中高朋满座,看着这个小孩子闯了进来也摸不着头脑,只能试探性的问:“我看您很面生,您和我有什么亲缘关系啊?”小孔融理直气壮说:“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徒之亲,所以我和您也算是隔世的亲戚呀!”其机智可见一斑。
(一提起孔融咱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孔融让梨)
当然啦,我们现在一提到“孔融”肯定想到的就是“孔融让梨”的典故,这也成了家长们教导小朋友懂得谦让,好的东西要先让给别人,这事儿还上了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张俭是名副其实的灾星,很多人家都因为他连累而而家破人亡,孔融家就是受害者之一)
然而真正让孔融天下闻名的则是他十六岁时一门争死的经历。张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士人,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作为名士的张俭无法容忍便上疏弹劾,自此与宦官集团结下仇怨,很快党锢之祸爆发,汉桓帝大肆搜捕所谓的“党人”(主要以士人为主),张俭也上了搜捕名单,于是他开始逃亡,东家躲一躲,西家避一避,总之是过着到处流浪借宿的日子。要说张俭这人正直归正直,但却很不地道,你自己是重犯,那些收留你的人家岂不成了同犯?因此许多借宿人家因此家破人亡—“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孔融家就是受害人之一,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友,张俭慌不择路跑到了孔家时偏巧孔褒不在家,十六岁的孔融替哥哥做主接纳了张俭,张俭住了几天又逃跑了,但孔融家可就倒霉了,由于藏匿要犯,孔家两兄弟被逮捕入狱,在确定主谋定罪时孔融说接主谋是自己,应当由自己接受处罚,而哥哥孔褒则说张俭主要是来找自己,和弟弟无关。看着两兄弟争着赴死,衙门犯了难于是去问他们的母亲,结果孔母说我是一家之主,全部的罪责应当由我来承担。母子三人争着赴死,这让当地衙门拿不定主意只得将孔褒处死,不过可笑的是罪魁祸首张俭反而宛然无恙,最后竟然还安度晚年。
(孔融虽有文采但不谙军政,在那个乱世根本就无法守土安民)
哥哥死了,十六岁的孔融名扬天下,他熟读诗书,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家世(孔子子孙),优异的名声(让梨、孝顺)成为士林领袖,如果在太平时代孔融还能做出一番事业,但在那个天下动荡的乱世,孔融文人习性的毛病显露了出来,他只通文教不谙军政,在北海时被黄巾军包围,在青州时被袁谭赶跑,终究一事无成,最后接受献帝征辟来到许都担任了少府一职。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很多人已经看出了刘姓江山已成昨日黄花,但仍有人沉浸在大汉江山的余晖中不愿醒来,孔融就是其中一个,尽管此时的曹操已经“挟天子而令诸侯”,但孔融仍以汉献帝臣子自居,正所谓食汉家之禄就要尽汉臣本分,孔融经常就曹操的一些逾矩行为进行嘲讽劝谏,这一次两次还好,说的多了搞得曹操头疼不已。
(在官渡之战前孔融就大肆宣扬袁绍不可战胜,这让曹操十分不满)
官渡之战爆发前孔融就在许都大肆散布失败、悲观主义论调,什么“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其实就是希望曹操主动点投降袁绍,毕竟袁绍作为四世三公的子弟比起阉宦之后的曹操要优秀的多。这明显是和我不是一条心嘛!不过曹操碍于手下不少人同样抱有这种想法只能忍了。
(电视剧里虽然把曹丕和甄氏拍的一见钟情,但明眼人都知道甄氏不过是曹丕的战利品而已)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随后又拿下邺城,得意忘形的曹氏父子颇干了些屠杀百姓,劫掠袁氏女子的下作事,孔融便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看信后有点蒙,说这典故没听过啊,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我是按照现在的情况(曹丕抢了袁熙的老婆甄氏)来推断之前可能发生过的事,这明显就是拐弯抹角的嘲讽曹氏父子嘛!
这种事情还不止一次,曹操征乌桓时孔融跳出来阻止,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和曹操抬杠:你说喝酒容易亡国,那宠幸妲己和妹喜的商纣王和夏桀怎么说,那怎么不把女色也一起戒了?说的老曹哑口无言。
经过数年辛苦,曹操拿下冀州并自封冀州牧,为了增加权势,曹操打算恢复古代的九州制(东汉有十三州)来增加冀州的面积,其真正目的在于将冀州作为基地来经营(在曹魏集团,邺城也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铜雀台就在邺城),而孔融一眼就看出了曹操的小算盘坚决反对,为了限制曹操的权势地位,孔融干脆“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直接点明了“不以封建诸侯”,这就触犯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曹操连荀彧都能杀,更何况是区区孔融?不过曹操打算用堂堂正正的借口杀孔融,即使是后人也挑不出错来)
曹操是什么人?为了当上魏王连荀彧都能逼死,你孔融又算什么!于是老曹起了杀心。但孔融不能随便杀,人家是是孔子后人,儒学宗师,在士林中享有很高得口碑和声望,这样的人即使是无官无职为一介平民照样宾客盈门,掌握着舆论的风向,如果说杀就杀肯定后患无穷。
当然了,曹操也是个狠人,他给孔融扣的帽子让他非死不可。建安十三年,曹操拿下荆州后迫不及待的诛杀孔融三族(南征荆州时孔融也极力反对),罪名有三:
第一,孔融有反心,他说过“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意思就是孔融认为他乃是孔子之后,一样可以当皇帝,意图谋反,大逆不道。
第二,孔融不孝,他竟然丧心病狂的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啥意思?就是说父子之情不过就是老爸没管住下半身,一时情欲发作的产物而已,母子之情就是一件器物放在瓶子里(指怀孕),现在这东西从瓶子里取出来了,还和瓶子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极度怀疑是老曹给孔融栽赃陷害,孔融老爹死后他悲伤的无法站起来,孔融在北海时还因为有人在父亲坟上假哭而将其杀死,这样的一个人会说出这种话?
(祢衡也是个嘴炮能手,他和孔融都因为一张嘴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第三,孔融与祢衡相互吹捧,你说我是“颜回再生”,我说你是“仲尼不死”,不尊重圣人。
这几招简直毒辣之极,第一条就足够让孔融永世不得翻身,但真正狠的其实是第二条,为什么?因为汉朝就讲究以孝治天下,除了汉高祖,咱们历数汉朝的皇帝,他们的谥号前都会加一个“孝”字,什么孝文孝武,孝惠孝景,为的就是教化万民,从皇帝开始以身作则,讲究孝顺敬老,此乃立国之本!曹操杀孔融用的是“不孝”这个罪名,那杀得就是光明正大,杀得堂堂正正,其他人还找不出借口,毕竟孝顺是做人的底线,杀了孔融曹操还能说自己是遵循孝道,维护汉室呢!
(建安十三年,曹操诛杀孔融三族)
老曹不但要把孔融的肉体消灭,还要从精神上对孔融进行侮辱,你孔融不是不怕死么!那我就搞臭你的名声,让你永受后人唾骂!老曹也的确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不孝”这顶大帽子实在太过沉重,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甚至不敢给孔融立传,由此我们能够想象在那个时代孔融会受到怎样的非议。
不过老曹可能没想到,被他批倒批臭的孔融在魏文帝时期迅速翻身,曹丕这个“不孝子”很欣赏孔融的文学,不但悬赏征募孔融的文章作品,还将孔融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得,孔融再次登上文学圣坛受后人敬仰赞赏,若是曹操地下有知估计会气的跳脚吧?而可笑的是诬陷孔融的郗虑和路粹也没讨着好,郗虑不过是曹操用的一条狗而已,后续又在曹操的指示下杀死伏皇后,随后便马上被罢官,可见这样的小人连曹操自己也看不起吧!路粹更惨,在汉中之战中自卖掉了军队的驴子触犯军法被杀头,死后诗词作品全部丢失,这也算是老天在某种意义上为孔融报了仇吧!
问题再绕回来,就算是孔融再无辜,他的三族也被曹操诛杀,那么后世代代相传的衍圣公是怎么来的呢?
很简单,因为孔子的子孙不止孔融一家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明开国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有子孙二十余人,皆封为王,经过两百年的繁衍生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就已经发展到了将近三十万的数量!而从春秋到汉末也过去了将近四五百年的时间,那咱们想想看孔子的子孙有多少?肯定数量会更多吧!
实际上也是这样,根据孔子家谱记载,在三国时期老夫子的子孙们已经繁衍了十九代,由此可想而知其数量之庞大……而且从喜好儒术的汉元帝开始,孔子的嫡系后代们便被封为褒成君、褒亭侯和奉圣亭侯等爵位,这也就保证了孔府的繁荣兴旺,在汉灵帝时孔子的第十九代嫡孙、孔家家主名为孔完,他被封为褒成侯(公元169年),灵帝死后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孔完这所谓的褒成侯很快就名不副实,随着曹操平定北方,孔府嫡系并不怎么受重视(老曹崇尚法家,对儒家并不怎么感冒),所以在孔完死后孔府子孙一直是平民百姓身份生活,一直到魏文帝黄初二年才由他的侄子孔完的侄儿孔羡继承了叔叔的爵位,已经足足过去了五十年。自始至终这褒成侯的爵位并未授予孔融,可见他并不是嫡系子孙,只不过孔融老哥的名气实在太大,身为文坛泰斗饱受赞誉,所以这才给我们一种孔融就能代表孔子后人的感觉。
所以曹操虽诛杀了孔融三族,他杀得也只是孔融这一分支。整个孔氏家族庞大,子孙众多,曹操杀的完么?更何况他也不敢杀,杀个孔融都费尽心机给他脑袋上扣“不孝”的屎盆子,要真把整个孔家连根拔起,这明显是给自己树敌,自讨苦吃,所以孔融一族虽死,但其他的孔子后人们并未受其影响,退一万步说,即使是曹操杀了孔府的嫡系子孙,孔氏族人们也会推举分支中的贤明之士继承孔府来保证家族永远兴旺,历史上像孔融这样有名的孔氏子孙还有很多,比如汉朝时期孔子的第十四世孙孔光(曾经担任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孔坦、孔奂等人,就连写了著名戏剧《桃花扇》的孔尚任其实也是孔子的子孙,所以这也就是曹操虽然杀了孔融,但后世依然有衍圣公这一支的原因。